不记得什么时候,看见关于绥中有秦汉宫殿遗址及碣石所在地的报道,数年来一直想来看看,这次辽宁之行,终于如愿。
此地所谓的“碣石”过去一直叫姜女坟,是滨海的海蚀柱礁石,东侧一块高二十多米,兀立海中,西侧断为数块,据推断原来可能是一个整体。如果是这样,正好一对如门。“碣石”去岸约五百米,遇大退潮时,可与陆地相连。考古表明,“碣石”下极可能有人工筑台遗迹,与海滨也有疑似的人工石砌甬道相通。
正对着“碣石”的绥中万家乡墙子李西头村石牌地海滨,80年代发现有大片秦汉宫殿遗址。遗址南北长六百余米,东西宽二百余米,面积约15万平方米,四周建有宫墙。南端中心为一座多级的夯土高台,中心建筑座落其上,与海中“碣石”成一直线。遗址出土有巨型夔纹瓦当、空心砖踏步等建筑构件,瓦当之大,号称仅见于阿旁宫遗址。 石牌地遗址在两个相连海湾中间突出部位,其西的海岸岬角黑山头上有西汉夯土高台宫殿遗址,其东的止锚湾海边台地上也有战国时期建筑遗址,宛如伸出的双阙,拱卫正中的大型宫殿。 而石牌地往北0.5公里的杨家村南瓦子地、1公里周家村南、5公里金丝屯东还分布有规模较小、规格较低的相关遗址。 这么大面积的完整建筑群,这么高规格的建材,显然是当时秦帝国东端最重要的一处行宫,这一带的秦代滨海宫殿还见于秦皇岛和北戴河金山嘴。如此密集的分布,说明秦始皇东巡到此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,不能不让人联想起《史记》始皇帝“三十二年,始皇之碣石,使燕人卢生求羡门、高誓,刻碣石门”的记载。因此,当地力主此地便是秦碣石之所在,并直接把石牌地遗址命名为“碣石宫”遗址。
遗址对游客开放,已经回填,出土文物暂不对外开放,只有若干砾石柱础和一处渗水井的陶井圈是秦代原物。但登上两千年前的夯土台,眺望沧海,思量古今,还是有无限感慨。“碣石”耸立如海上之门,古人于此建宫殿,应是有意为之。时当仲秋,登临望远,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曹操《观沧海》的著名诗篇。 建安十二年,曹操攻乌桓,因为滨海道路遭遇汛期不能通行,他走得是出卢龙塞(今喜峰口),登白狼山,下逼柳城(今辽宁朝阳县)的路线,但归途,应该走相对平坦的道路,即从今天的锦州、绥中而入关内。在归途中,曹操登临碣石,写下了这首诗。 负责看管此处遗址的老者认为曹操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”的地方也必在此。如果秦始皇所到的碣石在绥中,并有大片宫殿遗址,400年后曹操也来此登临,也不是没有可能性。只是即以诗中所云“山岛耸峙”而言,又与此地地貌似有不同。 归来看了顾炎武的《营平二州地名记》,又在网上检索一番,发现“碣石”到底在哪里,其实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著名公案,各种说法纷繁,考据文章不胜枚举。人们据《禹贡》、《山海经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水经注》、《魏书》、《隋书》等古籍各执异词。不仅有昌黎、乐亭、北戴河等不同说法,还有人认为碣石早已沉海,也有人认为碣石湮没于渤海湾的陆地淤积扩充中(见谭其骧《碣石考》),而主绥中者则认为此地海岸线二千年无大变化。 碣石是海边的山峰还是海滨的巨石?碣石山和碣石门是不是一回事?燕昭王的碣石宫和碣石是不是一回事等等?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,在同一时代,可能叫碣石的地方就有好几处,比如《通典》引《晋太康地志》曰:“秦筑长城,所起自碣石。在今高丽界”,《史记索隐》亦引《太康地志》曰:“乐浪遂成县有碣石,长城所起。”可见连朝鲜也有碣石。不过总的来看,所谓碣石,不管是山是石,大抵应该在今天昌黎抚宁秦皇岛山海关绥中一带的滨海之地吧。《禹贡》说“太行、恒山至于碣石,入于海。”,这一带正是燕山余脉入海之处。 为了把绥中的“碣石”看个够,我们特地租船出海绕石一周,海风劲吹,海浪起伏,白日高悬,波光粼粼,一望无际,驰目骋怀。这礁石到底也没有见过秦始皇、汉武帝、魏武帝,意义还在其次。浮生区区,小舟一叶,不过沧海一粟,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,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,时光与宇宙则浩渺无穷。 作者头条号带着书本的旅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