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神秘的绥中东戴河三山。一处农舍万重山,青峰高耸入云端。驾鹰腾旋上碧霄,俯瞰满目艳阳天。——《望三女峰》 葫芦岛日报采访车穿过一片片丘陵地,停在一座“山”字型的高山脚下,高山上有三个挺拔秀丽的山峰,远远望去,就像三个亭亭玉立的少女,人们叫它“三女峰”,也叫 “三山”。也许是当日天气有些阴沉,反而使其蒙上了一层面纱,犹如一个神秘的传奇,令人期盼。 三山又称三女峰,三峰并立,高耸入云,古时相传神仙所居的三座山,有蓬莱、方丈、瀛洲。三山又称东歧山,三洲山,是辽西名山,峰峦奇伟,形如笔架。它位于绥中县范家乡境内,地处燕山山脉东延尽头,是自然、人文景观资源集中地之一,集山、水、泉、洞、寺与一体。素有“辽西小泰山”的美誉。三山北倚燕山南望渤海,景色奇特,林木繁生,一年四季都在尽心尽力打扮着自己,让自己以最美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。如今冬季,山间冰凌云中挂,雪压青松挺且直,三山又多了几分阳刚之气。 据《史记封禅山》记载:自齐威、宣、燕昭使人入海求“蓬莱”、“方丈”、“瀛洲”此三神者,其传在渤海就是三山在海市蜃楼中的幻影。三山,历史上曾有无数帝王将相为之吸引,燕昭王、唐太宗、乾隆等均曾巡幸与此,并留下众多千古美谈。三山历史上就是宗教活动的场所,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传统庙会,来此游览进香的人众多。
地上的风景见多了,难免有些审美疲劳,那么此时欣赏地下奇洞倒是个不错的选择。 俗话说:洞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,洞内的风光与世间可是大不相同。也许很多人领略过芙蓉洞、芦笛岩等地下美景,但探寻过奇洞的毕竟是少数,于是我们采访组一行3人决定先去探看藏在半山腰的奇洞,当地人称仙人洞。 沿着三山北侧,顺着一条山间小道,往上走大约40分钟,就会看见藏在半山腰中的两处洞穴,它们并排伫立,都在距离20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,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无法看个究竟。周围山峰高耸入云,直指九霄。山体竟如同刀切的一般,齐刷刷的从上到下,更有奇特之处在于山体中间有一道道的灰色条纹,像是人为粉刷过的一样,这大概是岁月赋予的苍桑。从外观上看,两个洞像个无底洞,阴森森、黑黢黢;洞壁间,累累峭岩,似各种动物攀壁,争奇斗艳。当地村民介绍,这两个洞口虽不大,直径在2.5米左右,但由于地理位置恶劣,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从下面爬不上去,从上面也下不来。当地百姓认为洞里住着八仙中的两仙,故称其为仙人洞。 ?? “往里走,可能是因为空气稀薄,蜡烛灭了,可没想到,竟然连手电筒也不管用,完全没了光,很奇怪!”鲍庄村里的老人郭金泉说曾有人壮着胆子爬进过洞,他说,“里面黑黢黢的,很阴森,往里走,耳边还会传来怪声,他拿了16根蜡烛未点到头,大概只走了100米,洞中幽暗处似乎没有尽头,只好返回。后来就没也没有人进去过。”记者了解到,曾经也有考古学者和胆大者想进洞一探究竟,可最后都不了了之,这几年来,更没人敢贸然进洞。 我们攀援着岩石,试图发现什么。只见里面黑乎乎的,仅有一丝极为微弱的光线。村民说,说不定洞里住着大蛇。也有人说,洞很深,似乎没有尽头。传说归传说,一直没人来考证。村民说,神奇的仙人洞是个很好的旅游资源,但是多年来没有人探险,希望有对仙人洞感兴趣的探险爱好者,到洞内一探究竟。 冬暖夏凉的“空调”怪地
这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劈造的一块土地……当我们来到这仙人洞的下面时,我们不禁发生了这样的感慨! 该地位于仙人洞斜坡正下方,面积约10平方米,是一块冬暖夏凉的怪地。据了解,在上个世纪末的一个夏天,农民在放羊时,偶然发现扒开表土的岩石空隙里,不断冒出阵阵寒气,感到非常惊讶,于是就用石块垒成了长宽各约半米,深不到1米的小洞。在盛夏,洞内温度竟然不高于8摄氏度。然而立秋以后,周围地温不断转冷,而这里的地温反而由冷趋暖。到了严冬腊月,野外冰封雪冻,寒风凛冽,各种草木都纷纷枯萎凋零。但在这里却是热气腾腾,温暖如春。凡是山岗上冒气的地方,冬春始终存不住冰雪,种下的蔬菜叶壮茎粗,青草茵茵。 眼下正是冬季,地上没有多少积雪,我们虽然随身没有携带温度计,但仍可感受到丝丝暖意,明显在该地比其他地方要暖和许多,刚站了一会儿,脚就开始热乎起来。把手放在地上,一点也感觉不到凉意。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说,你们要是开春来的话,就会看见怪地满山遍野的花,这里的花要比其他处的花早开十多天呢! 对于此处的怪地,范家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有人认为这里地下有庞大的储气构造和特殊的保温层,使地下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,而且使地下的温度变化比地面慢得多。冬季,冷空气不断进入储气构造,可以一直保温到夏季才慢慢放出来;而夏季进入的热空气又至冬季才慢慢释放出来;也有人说,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,这里的地下可能有一冷一热两条重叠的储气带,始终在同时释放冷热气流。遇到寒冷季节时,冷气不为人发觉,而热气惹人注目,遇到暑热季节时则寒气变得明显;还有人猜测,大概这里地下的庞大储气带上有方向不同且会自动开闭的天然阀门,冬天吸收冷气,放出热气,夏天吸收热气,放出冷气等等。众说纷纭,至今没有确定的解释。 不过当地老百姓却相信这块怪地有灵气,口口相传认为附近有一千年古参。不少人都想法设法寻觅过。鲍庄村袁伍森老人年轻时找寻多年,无果,他对记者说,在山上时总会遇见一条大蛇,他每次看见都远远地躲开,那大蛇也怪,看见人走也不追,有人说它是看管人参的,后来他就不再找了。 闪现太阳玄光的六宓塔镜子 建于唐代的佛家六宓塔耸立在险峻峥嵘的峰顶,它呈白色,又称白塔,六面三层,高28米。古人称登上宝塔,举手可摘星辰,如临瑶池。登斯楼也,南观渤海烟波浩渺、北览群山泥丸逶迤; 东眺绥中人烟飘渺、西望长城蜿蜒腾空。 记者感兴趣的是塔上第三层的四面镜子。这四面镜子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,平时不发光,从镜子里也看不见什么,而只在阴历4月18日庙会时人们会在四面镜子上看见太阳的像儿。其他时间则什么也看不见。因为山上积雪,我们到达无法山顶,也无法见到这四面神奇的镜子。 对六宓塔镜子出现的太阳奇妙玄光,范家乡有关人员则表示,很多人都看见过,这也许是一种巧合,也许是一件人工杰作,因为反推人类最初建筑的形成,很多都与太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常常会通过建筑的特殊构造,体现地球与太阳每年运行之间的微妙关系。这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是分不开的。
在人类文化的原初阶段,原始人对外在空间的最早感觉,是从对外在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理解中获得的,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,无疑是太阳的朝起夕落。广泛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中的太阳崇拜,隐喻了人类对于外在空间感觉的最初冲动。事实上,人类早期的建筑行为,有许多并非纯粹是为了解决人的简单的遮风避雨的需求。在原始人的观念之中,房屋本身的存在,很可能与一定的神秘力量相关联的。他们为了体现太阳崇拜而在建筑设计上呈现出的丰富的天文知识,也常常是后人所惊叹的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六宓塔之所以会出现奇妙玄光,也许并不奇怪。 范氏后人筹建范仲淹祠堂 据报载,范仲淹第29代子孙范传晶曾向沈阳晚报记者透露,东北第一座范仲淹祠堂正在筹建之中,范氏后人首选的建祠地点是绥中范家乡所属的三山。 史料记载,范仲淹在三山定居多年。范仲淹病逝之后,他的后代又回到三山,部分子孙世代居住在此。目前,三山人称范家乡,很多姓范的人家都是范仲淹后裔。 据不完全统计,范仲淹后裔在东北人数至少170万,已延续到37代。作为筹建中的范仲淹祠堂是东北第一座,因而完全使用砖石木结构的东北建筑风格,建筑的材料也取自当地。此前,国内已有两座范仲淹祠堂,分别位于湖南、江苏。 据了解,祠堂的堂号已取名“文正堂”。祠堂的镇堂之宝为范仲淹使用过的军事地图、皮囊、范仲淹第12代子孙使用过的一把宝剑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、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名句将悬挂其中,筹建中的范仲淹祠堂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。范家乡政府表示将全力支持范仲淹祠堂的建设。 奇特之谜扑朔迷离 现年近70岁的彭汝章老人说,他是土生土长的范家乡人,他从小到大听说过关于三山的传说不计其数。 先说三山上东北侧的阴阳石,每当石头特殊亮,呈银白色,过一个半小时,天就会开始下雨;如果石头只是有点反光,通常就是晴空万里。当地牧羊人都将此石作为天气预报来安排日常生产生活。 飞来峰的下侧有5棵奇特的茶树,称为绝品,这茶树上采摘的茶叶能把肥肉融解开,泡水喝,据说还能减肥呢。范家乡负责旅游开发的工作人员采摘过茶叶,试验过,他们已邀请有关方面对该茶树进行鉴定开发,名字就叫三山茶。 半山腰处有一处神泉,又名圣水井,井里的水清甜可口,相传这是王母娘娘为了救苦救难,在某年旧历七月一派圣水神下凡,为黎民百姓修了这口“圣水井”。千百年来,每逢四月十八这一天,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,前来赶庙会。有年逾古稀的老人,也有蹒跚学步的儿童,有的在这里烧香还愿,驱邪治病,到这里来取水。更多的人是来此春游观赏自然景观。 三山脚下入山口处还有一拴马石,拴马石下,有一自然方石,人以“饮马盆”称之。饮马盆石,乃一自然水坑,水坑大小,仅二米见方,水深不足半米。但是,它水质清冽、纯净。更为奇者,虽池小水浅,容量不多,但冬夏不竭,春秋无声。夏日雨天充盈之时,池水不添;晴天枯干无雨之际,池水不干,且常年保持原样,不高不低,不多不少,不偏不移,一直无有改变。人们曾探究过,水源究竟来于何处,又去了哪里,终未得解。于是猜想,是否此石为沙层岩,与地下水相通,通过渗透,方有水存。但总是看不出,只见池水盈盈,波光粼粼,碧影翩翩。笔者亲眼见过,见有游客,以为好奇,曾蹲于池边,用双手掬水饮用。据说,这水不仅不坏肚,还能补肚,治疗肠炎。一池盈盈清水,能有如此奇观,且出自自然,可谓天下一景了。
三山的圣井、圣水驰名关内外,但对于这里的水源、水质的来龙去脉,却是鲜为人知的。 被称为“神水”的三山圣水井水源,范家乡工作人员介绍道,经过有关专家鉴定,属于低钠、低矿物、高偏硅型的矿泉水,多种微量元素都符合国家标准,不仅具有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的作用,还有软化心脑血管,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神奇功效。 三山庙会更添历史底蕴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。这些名称,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。中国的庙会,最早的功能是祭祖和祭神。到了东汉时期,道、佛二教为了争夺信众,把它演变为在庙、观、寺、院等场所举行的宗教活动。在佛、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,民间的各种社、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。这样,寺庙、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。随着人们的需要,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。于是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民俗游内容。 普济寺始建于唐代,几经毁建, 1936年由爱国名将张学良出资复建,并亲笔书写匾额"慈善堂" 专供收养孤儿生活、读书之所。盛时收留孤儿多达50余人。曾以善行闻名。近年来,伴随着国家的繁荣,宗教政策的春风,2001年,由市宗教局批准复建绥中普济寺,并于2002年初,在原址奠基扩建,于2003年8月开光。普济寺禅源千载,历尽沧桑,全寺占地20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,人称关外第一寺。目前已成为较具规模的专修净土宗念佛精进修行道场,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善众前来进香朝圣。 筹建中的大圆通寺坐落三山山上, 始建于辽代,曾有五代净宗大德在此弘扬佛法。清朝这里先后有大通和尚、广济和尚等。山上山下建六寺一塔,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各地僧人云集到此,供千僧斋法会,成为辽西一带的佛教中心。文革时期大圆通寺遭到毁坏,殿堂、经像荡然无存。2006年普济寺方丈道弘大和尚亲自主持修复重建工作,现已初具规模。 看不够的三山美,说不尽的三山奇。 由于三山脚下的百里跳石沟属原始次生林区,具有沟深林茂、奇松怪石、景色宜人等特点,被众多“片商”、客商看重。特别是自从北京电视台2002年度贺岁片《三喜临门》将此地作为外景基地搬上银幕后,三山更成为国内外众多片商、旅游开发商竞相投资的宝地。北京晶晨文化公司投资1000万元,在此地拍摄了三十集电视连续剧《爱在天地间》。正是冬季,百里跳石沟的路被雪覆盖,我们没有前行,相约开春的季节一定再来三山,感受风光旖旎跳石沟。 三山是一块奇异之地,为此,我们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谜团,都不再仅仅是感觉惊奇,还有一些期待。因为这些谜团必将为三山换来新一轮的发展。 (感谢张沈义和绥中县范家乡政府对采访的大力支持) 作者:忆镜轩